最近有个消息炸开了锅:那个二战中唯一被核武器攻击过的国家——日本,居然在一次秘密军演里,主动向美国提议,要对中国搞“核恐吓”。
这事儿发生在2022年2月,代号“锋刃”的高级别推演,地点就在东京。那次,中国首次被明确设定为“假想敌”。
更离谱的是,在模拟“台湾有事”的场景下,日本自卫队军官反复向美方建议:即便中方没先用核武器,美国也该拿出核武器来威慑。
而美国军方,在“中方未首先使用核武器”的前提下,居然接受了日本这个惊人请求。
这事是日本共同社近期率先抖出来的,一曝光就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哗然。
日本防卫相中谷元马上公开否认,说报道“毫无事实依据”。但你猜怎么着?他就是不肯透露演习具体内容。
这操作,摆明了就是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,谁信啊?
这事儿不仅仅是演习细节泄露,它揭露了日本在核问题上长期存在的矛盾:一面高喊和平,一面却主动拥抱核威慑。
日本的“核算盘”
那场“锋刃”军演中的“核请求”,真不是自卫队军官头脑发热。
这背后,是日本精心盘算过的战略试探。想想看,去年12月,美日就签了《延伸威慑指针》。
那玩意儿,明确了美国可以在盟友受攻击时,动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能力来“协防”。
这核请求,首先是为了摸清美国“核保护伞”的底牌,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有多大含金量。
日本急于知道,真到关键时刻,美国到底愿不愿意为了它,去冒和另一个核大国硬碰硬的风险。
其次,这种极端的设想,也是给日本国内那些“拥核论”者添柴加火。
还记得吗?在雅虎新闻的相关报道下面,点赞最高的那条留言,直接就喊着“日本应该自己造核弹”。
这可不是玩笑话,这反映出日本一部分人,内心深处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。
再者,通过这种刺激性的演习剧本,日本政府也想激活民意,为进一步突破“和平宪法”的限制,推动其军事“正常化”铺路。
美国的“棋局”:盟友还是炮灰?
美国同意日本的“核恐吓”请求,可不是被动配合。这,是其“印太战略”里早就下好的一步棋。
华盛顿想把日本打造成对抗中国的“前线炮灰”,所以,它对日本的军事松绑,那是一路绿灯,甚至还推波助澜。
美国同意核威慑请求,其实是想用最低的成本,比如心理战,来安抚日本这个焦虑的盟友。
同时,它也是在向中国释放一种威慑信号,顺便掩盖自己面对中国崛起时的战略焦虑。
然而,这种纵容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把日本推向军事冒险的边缘,最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历史的教训就在那里,不能装作没看见。美国连乌克兰都不敢直接出兵,你觉得它会为了日本,去跟一个核大国正面对抗吗?
这种虚张声势的“核讹诈”,根本动摇不了中国的战略决心,反倒可能让地区局势失控。
中国的底线:不可逾越的红线
对于美日的这种“核讹诈”,中国可是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。
任何把中国当作“假想敌”,还企图用核武器来威胁的行为,都是在严重挑衅中国的主权。
这不仅仅破坏地区稳定,更是对全球和平的巨大威胁。
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吴谦说得很明白,台湾问题,那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红线,谁也别想碰。
他说,解放军会采取果断措施,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。这话,可不只是说说而已。
要知道,中国是全球唯一公开承诺“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”的核大国。
这跟美日在演习里虚构的“中国核威胁”相比,高下立判,中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。
当然,中国也不是吃素的。我们有“有限但可靠”的核反击力量,东风系列导弹就是代表。
就在今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湾海峡组织了“海峡雷霆-2025A”实战演练。
这演练,就是给那些外部干涉势力最直接、最有力度的回应。
日本国内,像广岛原子弹爆炸受害者协会理事长箕牧智之,还有共同社、《中国新闻》这些媒体,都对日本政府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。
他们认为,日本作为唯一的核受害国,却主动要求核威慑,这简直是对和平理念的背叛,是“不可容忍”的危险悖论。
这些批评声音,足以说明日本这种冒险行为,在国内也是不得人心的。
结语:历史的教训:谁会自食其果?
当兵棋推演里那些极端的设想,真要是撞上了现实世界的红线,那后果可就太严重了。
日本政府现在做的,像是要用军国主义的旧幽灵,把整个国家的未来都给绑架了。
广岛的原子弹爆炸,让12万人瞬间失去了生命,那段惨痛的记忆,本该让日本对核武器保持最深的警惕。
但现在呢?日本政府一边在国际上高调喊着“废除核武器”,另一边却在国内积极推动“延伸威慑”。
甚至,他们还在答辩书里声称,1972年的《中日联合声明》“不具法律约束力”,不断地侵蚀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。
兵棋推演,可以无限次地重来,玩多少遍都行。但历史的扳机,一旦扣动了,可就没有回头路了。
日本这种挑衅行为,不仅让广岛的核爆受害者团体“义愤填膺”,更让整个地区局势变得紧张。
美日同盟,正朝着一个具有攻击性和干涉性的危险方向滑去。
任何基于核讹诈的挑衅,都不会动摇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。
相反,它只会让地区局势加速滑向失控的深渊,最终,只会是那些挑衅者自己吞下苦果。
科元网-2024配资查询网站官网-最好的股票配资导航网-上海配资之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