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《银发经济蓝皮书: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(2024)》预测,到2030年前后,中国将正式进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%的超级老龄化社会。这一人口结构变革既是挑战,更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。国家税务总局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,全国银发经济发展态势迅猛,养老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显著,健康消费、文娱消费等领域持续升温,适老类产品制造业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。
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,东城区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超21万人,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0.4%。面对这一形势,东城区以政策为基、以需求为向,将应对老龄化挑战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,通过政策引导、市场激活、科技赋能,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、满足多元需求的银发经济生态圈。从社区驿站的暖心餐食到智慧养老的科技护航,从文化养老的精神滋养到旅居康养的品质生活,东城让老有所养升级为老有所“享”,既守护“老老人”的安稳晚年,也满足活力老人的“享老”追求,走出了一条核心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文旅康养:
银发群体的诗与远方
清晨,在负氧离子弥漫的长白山森林中,一群银发老人正跟着医生学习“腹式呼吸法”,深吸慢呼间,松针的清香沁人心脾。这是东城区养老行业协会会长单位慈爱嘉组织的旅居康养活动现场,不同于传统旅游的赶行程、拍照打卡,这样的旅程更像一场疗愈,把健康监测、养生指导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。78岁的贾女士对旅行团的慢节奏赞不绝口:“每天都不会去太多景点,吃得健康,休息得也好,这才是老年人该有的旅行。”
与此同时,在西安骊山脚下,一群来自北京的老人正与当地养老社区的长者们联欢。76岁的宋阿姨在舞台上重现了年轻时宣传队的风采,“退休20多年都没这么开心过,好像回到了插队时光!”宋阿姨的女儿原本担心母亲独自参团会孤单,没想到主办方特意安排了同龄伙伴结对,两人同住一间房,很是聊得来,还相约有机会再一起去其他地方旅游。
老年人参加文旅康养活动。
区别于传统旅游的走马观花,东城区的旅居康养服务精准把握老年群体需求,打造“健康+养老+文旅”深度融合的新模式,更加注重文旅与养老的深度体验和安全服务,产品设计突出换环境、慢节奏、有陪伴。随团医生和管家全程护航,与当地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,解决了子女最担心的安全问题;而舒缓的游览节奏、精品景点深度体验的安排,则让老人真正享受旅途而非疲于奔波。
这种创新模式背后是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协同。东城区通过“两清单一平台”机制,已与河北、四川等多地优质康养机构建立合作,推出的天山行、成都游等线路均采用舒适住宿+全程医护标准。区民政局还与环京地区的多个城市签订战略合作,截至目前共推介北京周边地区17家优质康养机构,京津冀医保互通则为康养之旅更添一份安心,让老年人在承德的田园间、秦皇岛的海滩边、固安的温泉中都能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,实现由“家门口养老”向“全域享老”的跨越。
“以前总担心父母自己出游不安全,现在有专业机构全程照顾,我们也放心多了,希望他们多出去走走。”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全国老年旅游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.2%,银发群体追求品质生活、悦己消费属性明显。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,东城区持续推动旅居康养产业与津冀蒙等地区的战略合作,支持本地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到河北省投资建设、合作运营养老服务项目,推动养老项目向环京周边地区延伸布局,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。
智慧养老:
科技赋能下的“隐形守护者”
在和平里街道人定湖社区,89岁的重度失能老人许广礽躺在床上,手腕上的智能手环正悄无声息地记录着他的心率、呼吸。家属手机端的APP上,一条平滑的生命体征曲线实时跳动,一旦出现异常,系统便会立刻弹出报警。2023年5月的一个深夜,这条曲线突然发生剧烈波动,家属通过数据判断老人可能出现危险,及时联系社区医生上门,避免了一场意外。这个由东城区首批推广的“家庭照护床位”系统,已成为许多失能老人家庭的“定心丸”。
科技赋能智慧养老。
在东城,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,而是有温度的“养老伙伴”。区民政局养老工作相关人员介绍道:“我们推广智能产品的理念是‘科技服务人’而非‘人适应科技’。”“慈孝守护”行动推出的小电视中内置“寻医问药”功能,连接全国500名全科医生,7×24小时在线解答健康问题;一键呼叫系统采用极简设计,80岁以上的“老老人”也能轻松操作;智能手环不仅能监测心率血压,还能让远方的子女随时了解父母状况。这些产品共同构成了东城区智慧养老的“科技护城河”。
老年人体验健康服务。
在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三层的“智能会客厅”,70岁的王阿姨正在体验最新款的陪伴型人工智能。“它不光会提醒吃药、测血压,还能跟我聊天、放老歌,就像家里多了个能陪我的小助手。”这种融合情感交互与实用功能的产品,代表了智慧养老的新方向。“智慧养老不是取代人性化服务,而是让人力更聚焦于机器无法替代的情感关怀。”区社区服务中心副研究员秦臻强调。科技与人文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,而是相互增强的关系——智能监测解放了护理人员的机械劳动,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;远程医疗让基础问诊更加便捷,从而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患者。这种“科技+人文”的双轮驱动,正是东城智慧养老的核心竞争力。
居家养老:
家门口的“幸福圈”
中午11点,天坛街道金鱼池社区的老年食堂逐渐热闹起来。老人们排着队挑选当日的餐食,冬瓜丸子汤、清蒸鲈鱼、蒜蓉西兰花等各式菜肴整齐排列,不仅价格实惠,更经过社区医生的营养配比,低盐低脂,软嫩好入口。家住附近的张大爷拿起勺子先尝了一口:“比家里做的花样多,还不用自己刷碗,真好!”
这是社区破解老年人“吃饭难”的创新之举。通过网格化治理,金鱼池社区联动国企老字号和卫生服务中心,让老年餐既合口味又保健康。厨师们会定期跟着营养师培训,把红烧肉做成“去油版”,将蔬菜切得更细碎,同时积极询问老年顾客的需求,根据反馈调整菜品。如今,社区餐厅日均接待约150人,其中不仅有辖区内的老年居民,还有附近的上班族和快递、外卖小哥等,错峰用餐让资源利用率最大化,也让老人吃饭不再孤单。
全区48家养老服务驿站,构成了“15分钟养老圈”的核心节点。承接驿站服务的14家运营商根据服务群体需求设计服务菜单,也打造了东城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品牌。小棉袄创造性地开展市场化家庭床位服务,驿站的工作人员带着血压仪上门探访不方便活动的独居老人;诚和敬打造15分钟救助服务圈,让周边的失能老人也能舒舒服服地洗个澡;慈爱嘉致力于打造居家医养服务,护工可以到家中为患病老人更换胃管、尿管,专业程度不输医院。这些驿站各具特色,但都围绕着助餐、助医、助洁等十大类26项刚需服务,做到服务用心、老人舒心、家人放心、社会暖心。
在街道层面,养老服务的温暖藏在邻里互助的细节之间。北新桥街道的二月兰助老服务队由老党员自发成立,至今已经坚持服务了20余年。志愿者队伍采取分区包片模式,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代买代办、陪伴聊天等服务,成了社区里流动的“暖心风景线”。类似的志愿团队在东城17个街道已经实现全面覆盖,如龙潭街道“夕阳手拉手”互助团创造性地以“小老帮老老”模式,让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,形成社区互助的良性循环。
从物质保障到精神滋养,从科技赋能到人文关怀,东城区的银发经济正勾勒出一幅老有颐养的美好画卷。这里的探索实践表明,当老人的需求被真正看见、理解和满足时,便催生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经济形态。在政策引导下,更多社会资本正投向适老产品研发;在市场驱动下,旅居康养、文化养老等新业态不断涌现;在科技赋能下,智慧养老打开增量空间。这片“银发蓝海”中,“夕阳红”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新朝阳”,同时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时光里从容漫步,享受属于自己的金色年华。
记者手记
在东城区探访银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,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副研究员秦臻的思考角度令人耳目一新:“银发经济不能仅聚焦消费,老年人创造的社会价值同样重要。”的确,在社区志愿服务的队伍中,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的模式既解决了服务供给问题,又让退休老人重获价值感;在各类老年学堂里,专业人士退而不休,将毕生经验传授给同龄人;在传统老字号,老师傅的手艺就是品牌的底气。种种现象表明,银发群体本身就是宝贵的社会资本。
值得关注的还有规划养老的新理念。随着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与老年人养老意识的提高,老年人得以更加从容地规划晚年生活。这种提前谋划布局的养老观,既减轻了子女负担,也为银发经济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。
银发经济并非简单的“老龄消费”,而是一个涵盖价值创造、社会参与、自我实现的多元生态系统,是消费与服务、贡献与获得的双向循环。如今,银发经济正从消费向各领域延伸,从养老金融的创新探索到产业链的系统构建,都透着蓬勃生机。它需要社会共同培育,让老年人能够从容享受生活,也让他们的个人价值被看见、被尊重,如此,银发经济才更有温度与深度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作者:北京东城官方发布
科元网-2024配资查询网站官网-最好的股票配资导航网-上海配资之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