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时期,是一个充满硝烟与铁血的时代。各国诸侯雄霸一方,彼此争霸,不断发动战争,这样的局势几乎贯穿了整个时期。到战国末期,秦国在继承六代王朝积淀的力量后,已经展现出了横扫整个山东六国的强大势头,灭六国的命运已不可避免,唯一不同的只是何时发生。
在强秦的压迫下,山东六国各自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生死存亡。有的像韩国,暗中派遣间谍,试图通过疲惫秦国以拖延其扩张步伐;有的像齐国,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选择坚守一方,保全自己的实力;有的如楚国,选择转嫁危机,祈求苟延残喘;当然,也有如燕国那样采取更激烈手段的国家。
燕国与秦国相距较远,原本属于秦国的\"远交\"盟友。然而,在秦国吞并赵国之后,燕国的气氛发生了剧变,特别是赵国灭国后,逃回燕国的太子丹开始了新的计划,他决心刺杀嬴政,认为只要嬴政死了,燕国的江山社稷便可得以保全。然而,这只是一个短期之策,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展开剩余75%提到燕国的刺杀行动,就不得不提到荆轲刺秦王的事。而荆轲能够接近嬴政行刺,背后少不了一个人的关键作用,那就是樊於期。樊於期原本是秦国的叛将,虽然在战乱年代,他并不是一个太出名的将领,但在秦国众多名将中,樊於期的名声显得并不起眼。然而,为什么嬴政会如此看重樊於期的生命?背后的原因其实非常复杂。
要理解嬴政对樊於期的仇恨,必须从樊於期的过去说起。樊於期曾经参与了吕不韦的一些重要政治活动,而吕不韦在秦国的影响力巨大。吕不韦是一个极具野心的商人,敢于倾尽所有家财谋取国家大权。通过资助嬴异人(即嬴政的父亲)入宫并使其成为秦王,吕不韦不仅成了秦国的权臣,还让嬴政出生在了复杂且敏感的政治环境中。因为赵姬本是吕不韦的侍女,所以嬴政的身世一直让人议论纷纷,这在历史上始终是一个谜团。
嬴异人继位后,由于早逝,嬴政继承了秦国王位,年仅十几岁,吕不韦则充当了实际的权力操控者。嬴政年幼时的无助和对自己身世的困惑,使他十分敏感,尤其是对于任何质疑他亲生父亲身份的言论,他必定不能容忍。樊於期与吕不韦的这些历史纠葛,也成为了他个人命运的起点。
到了公元240年,吕不韦已在秦国站稳了脚跟,权力越来越大。为了洗刷过去在军事上遭受的羞耻,他派遣蒙骜、张唐等人率兵攻打赵国,并派遣成蟜和樊於期为后援。成蟜是嬴政的弟弟,年仅十七岁,尚且对军务不熟,实际的指挥权落到了樊於期手上。
然而,战争的局势并未如预期顺利,蒙骜在赵国战败,士气大降,长安君成蟜也未能及时调度。此时,樊於期趁机向成蟜提出叛国的建议,并利用了吕不韦的私生子问题挑动了长安君的心思。成蟜年少,动情于自己能够掌控大权的美梦,最终在樊於期的怂恿下背叛了秦国。
樊於期公开散布的檄文宣称嬴政并非先王亲生,而是吕不韦的私生子,这一谣言迅速传遍了秦国,引发了广泛的恐慌和讨论。对嬴政而言,这种侮辱他的出生问题的言论是致命的。在赵国受尽屈辱的嬴政早已深知自己出身问题的敏感性,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指派王翦率兵讨伐成蟜和樊於期。最终,叛军被击败,成蟜自杀,樊於期仓皇逃亡。
在接下来的调查中,嬴政终于了解这一系列阴谋背后的主谋正是樊於期,他不仅在暗中操控叛国,还挑起了关于自己身世的谣言,使他成为了秦国人民的笑柄。为了报复,嬴政下令灭族樊家,并悬赏千金捉拿樊於期。
樊於期逃亡至燕国,投靠了燕太子丹。就在荆轲准备刺杀秦王的过程中,樊於期与他密谋,并决定将自己的头颅作为诱饵,以此来引诱嬴政。樊於期最终自刎,而荆轲带着他的头颅踏上了刺杀秦王的死亡之路。
这段历史揭示了嬴政心中的愤怒与耻辱。对于嬴政而言,樊於期不仅是一个叛将,更是一个触碰了他逆鳞的恶臣,特别是针对自己身世的散播,这样的侮辱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。至于嬴政是否真的是吕不韦的私生子,这一历史之谜仍然未解,但它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,已经远远超越了真相本身。
(参考:《战国策》《史记》《战国史》等)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-2024配资查询网站官网-最好的股票配资导航网-上海配资之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